第十三章 生死萬歲殿 (2)
關燈
小
中
大
門下文武百官、樞密使內職、師保賓客而下以次參賀,皆降階答拜;訖,升坐,受文武百官、宮臣三品以下參賀。
當日禮畢。
再至二十七日,皇太子具鹵簿,參拜太廟五室,常服乘馬出東華門,升輅。至此,原皇三子趙恒終於名正言順地成了大宋帝國的正式皇儲接班人。
可是在皇宮的深處,另有一些人,他們冷冷地看著這些過場,看著原趙元侃現趙恒不停地脫衣服換衣服,來來回回走進走出,覺得這一點意義都沒有。
古來太子何其多,曾有幾人到皇座?一切還要看到時候能不能及時趕上那列疾馳而過,從不等客的火車……
開封城裏的宋朝百姓們為百年難得一見的珍稀物種歡呼,可在西北,李繼遷的黨項腦子裏卻想出了和千餘年前諸葛孔明一樣的生存辦法。
大宋好比當年巨大的魏國,黨項最多只能是偏處一隅的西蜀。那麽想一下當時諸葛孔明的進攻宣言吧,對這時的李繼遷是多麽的適用——“伐魏亦亡,不伐魏亦亡,何如伐之?”
何況宋朝亡西夏之心不死,趙光義無論怎樣都不放過李繼遷。那就伐之!
李繼遷在趙恒舉行皇太子冊立大典的同一月份,九月,率領著黨項騎兵再次進攻宋朝。在當年的史書記載裏,西北方面的清遠軍上報宋廷,說李繼遷入侵,已經被擊敗並逃走。
很強,但很無恥。這是假的,只要稍微掃一眼半年之後的宋史,就會發現這是個一絲不掛的謊言。因為那時再說到西北形勢時,一下子就提到了西北戰略第一要地靈州已經被圍攻了近多半年!
多麽無情的事實,李繼遷再次公開反宋,直接又奔向了當地最大的要害,還是靈州,不拿下來誓不罷休。但是宋朝君臣當時的反應是,我們什麽都不知道,還要更要緊的事要做。
太宗陛下拿出了一只新制的琴,向親近的大臣們展示。只見這只琴的形式開終古之先河,絕對的前所未見。它不再是七弦古琴,而是九弦琴。陛下向臣子們解說道,九弦依次分列為——君、臣、文、武、禮、樂、正、民、心。
眾臣舞蹈拜頌,不勝欣喜。
再之後,陛下召見了參知政事張洎(回想一下李煜),命這位才高識博的江南才子把京城內外八十餘間的坊名重新改撰,開封城由此分定布列,具有了大國首都的制度;然後再派峰州團練使上官正(守住劍門關的老兄)、右諫議大夫雷有終(被趙匡胤打掉大門牙的雷德驤的兒子)一起擔任西川招安使,配合益州張詠的工作,把十全大太監王繼恩換回來。
這些都做完了之後,時間已經到了這一年的年底,趙光義忽然間對自己身邊的侍臣說——朕為皇帝,治國的業績不在我的哥哥之下(無慚於前代),要超過周世宗柴榮(過於周世宗時)。
這是為什麽呢?他突然給自己的人生下了評語。並且在新年之始,宋至道二年,公元九九六年的正月間,他親自到太廟中拜祭祖宗先靈,並合祭天地於圜丘,大赦天下,加恩於中外文武百官。
緊跟著他又開始疼愛起其餘的兒子們,依次加封為——越王趙元份為杭州大都督、兼領越州;吳王趙元傑為揚州大都督、兼領壽州;徐國公趙元偓為洪州都督、鎮南軍節度使;涇國公趙元偁為鄂州都督、武清軍節度使。
愛心大爆發,所有的兒子們都共享無私的父愛,可惜裏面有兩個稍微深層次點的內幕。
第一,加封皇太子以外的其他皇子,並且給他們以實權。這是歷代以來非常經典的牽制皇太子,分太子權柄的招數。趙恒小同學從此要小心小心再小心了。
第二,這是內幕中的內幕,趙光義的私人醫生團體裏又有了新成員,名叫潘閬。這人風流倜儻,大有詩名,生長於秀麗天成、人傑地靈的杭州,號逍遙子,一邊行吟遨游天下,一邊賣藥普濟蒼生,過著現實版的神仙日子。至於他為什麽能來到太宗陛下身邊,是由於那位剛剛回到開封,馬上就再顯忠心的大太監王繼恩。
王繼恩剛回來就又立新功,潘閬的確醫術非凡,趙光義的箭傷開始好轉。請註意,這裏要著重聲明一點,不管王繼恩以後做了什麽,他在趙光義生前時絕對百分百的忠誠。就這樣,時間到了這一年的四月,西北的真相終於大白於天下。
《宋史》中記載趙光義命令白守榮護送四十萬石糧草去靈州,結果李繼遷親自率軍在浦洛河打了個埋伏,白守榮全軍崩潰,四十萬石糧草都落入了李繼遷的手裏。
截止到這裏,回顧最近這次宋、西夏之間的結怨過程,完全是趙光義沒事找事。他先破壞了有利於宋朝的和平形勢,逼著李繼遷造反,然後又聽之任之,眼睜睜地看著西北重鎮靈州被黨項人日夜圍攻卻不聞不問。一切都愚蠢無聊到沒法解釋。
但這只是從表面上看。真實情況是宋朝內部關於靈州救不救,怎樣救,已經討論了很長時間。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李繼遷的實力已經大大地超出了宋朝君臣的預先估計。
這次圍攻靈州,李繼遷的人馬超過了一萬!
這再不是以前王侁以幾千騎兵就能打跑的黨項人土豪型武裝了,宋朝已經錯失了幹掉他的最佳時機,那就是上一次李繼隆出重兵進攻西夏的時候。那時李繼遷為什麽不應戰,扔下老巢銀州就逃跑?
那根本就不是怕了宋朝的大軍,而是因為他剛剛吞下了堂兄李繼捧的實力,還沒來得及消化,他不敢拿這樣半生不熟的軍隊去孤註一擲。可這時經過兩年多的時間了,李繼捧也被宋朝人抓回到開封,西夏已經是李繼遷一個人的天下,他搖身一變,已經恢覆到了當年定難五州之主的真實身份。
要打他,就要作出與一個國家開戰的準備。
這就是為什麽要先送那麽多的糧草過去的原因,要先讓靈州能再挺一段時間,宋朝發兵得需要準備。但是誰能想到李繼遷竟然能一邊繼續圍困靈州,一邊都有餘力圍城打援了。形勢危急緊迫,真的刻不容緩了,就在糧草丟失的當月,趙光義下令命侍衛司馬軍都指揮使李繼隆為環、慶等十州都部署,殿前司都虞侯範廷召為副都部署,以當年潘美掃平南漢的滅國級軍力(同樣是十州之力),立即出兵攻打西夏,討伐李繼遷!
十州之力,分五路進兵。
主將李繼隆自環州、範廷召自延州、王超自夏州、丁罕自慶州、張守恩自麟州。目的地在開戰前已經確定——定難五州中的烏、白池。
要註意,上面的這些數字和名稱,裏面包含的信息量極其龐大,並且這次戰爭的決勝點都已經先期出現。首先,要想一下,宋朝為什麽又要分兵前進。
上次北伐契丹時分兵是三路,實際上是四路;再往前數,最著名的漢武帝伐匈奴時,衛青與霍去病、李廣等人也都是分兵而進;甚至再往後看,到了明清兩代時,明末清初決定漢滿興衰的薩爾滸之戰,明朝是分兵四路;到了康熙征葛爾丹、乾隆征大小金川,也都是分兵進擊。這都是因為什麽?
不要看結果,因為上面的戰例裏有勝也有敗,歷史證明分兵絕對帶不來必勝,也絕不意味著必敗。那麽這樣做,就只有一個原因——怎樣抓魚。
出兵塞外,茫茫天地就像是無邊無際的大海,拿著一把魚叉去一次只攻擊一個目標好,還是分散開,合圍進擊,像一只漁網那樣鋪天蓋地的成功率高?
何況漢人的人數就是占優,就是有做漁網的本錢,那麽幹嗎不用?所以趙光義還是選擇了分兵。
再來,就是要看一下烏、白池。
這是個重要得不能再重要的信息了。與早期的西夏人打仗,最讓漢人憤怒的不是黨項人的戰鬥力,而是他們的戰馬。李繼遷飄忽不定,四處流動,在千百年前就做到了“敵來我退,敵退我進……”等等的經典游擊戰略要點。一句話,不是打不過,而是抓不著。
但這次不一樣了,宋朝的準備工作空前優秀,他們居然事先就探定了李繼遷的老巢所在,就在烏、白池這個點上,只要到達,就一定能找到敵人!
剩下的就是戰鬥了……那根本就沒有半點懸念,因為這次宋軍出動的人數極其龐大。史書上記載,總軍力不明,但是光主將李繼隆一路的先鋒部隊,就有三萬人!
再加上西夏方面宋朝原有的駐軍,這是什麽樣的實力?一切的跡象都表明,李繼遷在劫難逃,就算他變成了一只黨項種沙漠牌的蚊子,宋朝派過去的大炮都能滿天開火,把他轟下來。
九月份,宋朝的大軍沖出邊界,殺進黨項境內。最開始時,各路人馬的一切行動和行軍方向都嚴格遵守戰場紀律,和皇帝臨行時配給的方略、陣圖嚴絲合縫。但是,問題突然出現在主將李繼隆的身上。
李繼隆這是第二次征戰西夏了,老馬識途,他發現了一個問題——路線不對。
如果按著皇帝、他妹夫趙光義指示的路線圖,他得先路過靈州,然後才能殺奔烏、白池。那樣的話就要走一個多月,並且路上缺水。這是最致命的,搞不好他龐大的軍團就會不戰自亂。這時他的先鋒官,原銀、夏州鈐轄盧斌給他出了個主意。
這位久駐黨項的先鋒建議,不經過靈州,從他們的出發點環州開始,走直線,十天之內就能突然出現在烏、白池。
李繼隆的腦子裏靈光閃動,經靈州,不外乎就是順路為靈州解圍。可是突然打擊烏、白池,更是圍魏救趙,讓李繼遷不得不回救老巢,靈州之圍不戰自解!
主意越想越妙,他派自己的弟弟李繼和火速趕回開封,面見皇帝,把改道的事上報。趙光義一聽就急了,他搞不懂為什麽總有人不聽他的,居然連李繼隆也這樣!他在便殿裏召見李繼和,只說了一句話:“汝兄如此,必敗吾事矣!”
他馬上親筆給李繼隆寫信,命令他必須聽令按原計劃行事。並且派引進使周瑩黸去做監軍,必要的話強令李繼隆服從。可是晚了,當周監軍趕到時,兵貴神速,李將軍已經出征,繞過靈州走捷徑已成事實……願望是好的,見識是高的,如果成功了,那麽李將軍的威名必將遠播西域,威震當時。
但是,歷史上的記載非常郁悶,他走了十多天,結果是——“不見敵,引軍還。”
這是怎麽回事?!這可能嗎?敵人就在烏、白池,走到就領獎,絕對沒有錯。而且後面發生的事也證明了宋朝先期的情報百分百的準確,那麽他怎麽會“不見敵”?
其實說穿了就一句話,他迷路了。如此簡單而已,在沙漠戈壁之中,想貪便宜走捷徑,結果適得其反……並且更要命的是,他不僅自己白逛了一圈就回家,當時還和丁罕合兵,一起這麽玩的。
宋軍的主力大軍就這樣無功而返。
可這也比另一路的張守恩強。西京作坊使、錦州刺史張守恩是名門之後,他的父親就是宋初名將張令鐸。他從麟州出發,嚴格按照路線圖前進,結果他遇到敵人了。但是這個敗類居然無恥到突然間選擇失明,我什麽都沒看見,我們回家吧……就這樣,他帶著人馬平安無事、全須全尾地就回來了!
只剩下了王超與範廷召兩路。
這兩人合兵一處,所走的路線是最艱苦、最漫長的一條。“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他們來到了無定河。
無定河在現在的陜西省北部,是黃河從青藏高原的崇山深谷中激流而出後,支流中最著名的一條大河。看數字,它全長近五百公裏,水流量極為充沛。但是在當年王超等人率軍過境時,它竟然是幹涸的。
宋軍是一邊挖井一邊行軍,硬生生地從戈壁荒原中掙紮到了鐵門關。就在這裏,宋軍遠征西夏的第一戰終於打響。
宋軍中一位年僅十七歲的少年站了出來,他是王超的兒子王德用。為父親做先鋒,他率萬人沖過黨項第一道防線,擄掠牲畜數以萬計,隨即殺進最先確定的目標——烏、白池。
這時他終於發現,最初的情報是多麽的準確,他面對的真是黨項之王李繼遷!
千裏奔襲,終於找到了李繼遷,但是同時也得面對黨項人全族的精銳。這時宋朝全軍的主帥範廷召和王超的反應是“不敢進”。
突然間的膽怯,這和之前的頑強前進,強突防線的表現轉變太快。但是情有可原,宋軍五路合圍,只有他們到達,他們的軍力到底是多少,史書中沒有記載,但是下面的一個事實卻能推論出來,他們的實力遠遠不如光前鋒部隊就有三萬人的李繼隆部。
王德用請戰,這位年尚未及弱冠時的少年是主帥的兒子,可他領到的精兵只有五千人!這就是那時的真相。只以這區區五千人,王德用與李繼遷鏖戰三日,大小共數十戰,連戰連捷,最後宋軍全軍壓上,李繼遷終於被擊潰,率殘部逃離老巢。
這是一次慘勝,宋軍雖然勝了,戰績是陣斬五千餘敵,生擒兩千餘人,抓獲黨項部落的酋長未慕軍主、吃啰指揮使等二十七人,馬兩千餘匹,兵器鎧甲過萬數,但是自身的傷亡,還有連日的行軍、激戰,已經是徹底的傷疲之軍,而且身在客境,實在沒法再去追擊。
退兵,宋軍幾乎是剛剛擊敗李繼遷,就從烏、白池開始撤退。但是退兵的過程中才真的是兇險萬狀,幽靈一樣的黨項騎兵在西夏荒原出沒不定,只要宋軍稍微露出散亂不支的跡象,他們就會隨時再殺過來,勝負生死之間根本還都沒有確定。
這時王德用請父親和範廷召先行,他率軍獨自殿後,嚴令——敢亂行者斬!宋軍全軍整肅,隊伍嚴整,就在離原夏州五十裏的地方,黨項人真的出現了,一直尾隨在他們的背後,但是始終不敢挑戰。眼睜睜地看著宋朝人越走越遠。
西夏之戰就這樣結束了,宋朝這一次真正的得到了勝利,但是勝利的程度還遠遠不夠,這一點李繼遷清楚,宋朝的皇帝趙光義更明白,對於西夏他下定了決心一定要就此掃平,絕不給李繼遷再死灰覆燃的機會!
轉過年來,趙光義任命侍衛司馬步軍都虞侯傅潛為延州路都部署,以防禦契丹;任命殿前司都虞侯王昭遠為靈州路都部署,繼續向李繼遷進攻,攻擊不斷,時刻搜索,務必要斬草除根。
戰況激烈,不到一個月,王昭遠就在靈州行營上報,再次擊敗李繼遷,但是李繼遷仍然逃脫了。這時候時間到了宋至道三年,公元九九七年的二月間,趙光義五十九歲了,糾纏了他近十八年的箭傷終於不可控制,史書記載,他病情惡化,生平第一次在便殿決事。
他下令靈州前線停戰。之所以這樣做,無外乎兩個原因。一,兵家乃不祥之物,趙光義要以休戰來邀上蒼之幸,懇請賜福再延長他的生命;二,以他對戰爭的關註程度,這次由王昭遠征討李繼遷,他一定還是賜陣圖,定計劃,全程遙控戰局,這時他再也支撐不住了,只有放棄。
之後的一個月的時間裏,《宋史》中再也沒有任何政治、軍事、人事變動的記載。很明顯,帝國最重大的事情就是皇帝的健康。但是舉傾國之力,也無法延緩一個人生命的流逝。
三月二十八日,趙光義終於病倒,徹底無法料理國事。第二天,最後的時刻終於來到,他死在了皇宮內的——萬歲殿。
萬歲殿,居然還是萬歲殿!時光輪回二十二年前,就在那個風雪交集的夜裏,他匆匆走進了這個神秘的世界,去面對著哥哥的屍體,這時居然也要從這裏離開!
二十二年了,他留下了太多的印跡,在正統的史書上,人們可以看到歷朝歷代人士給他的蓋棺評定。宋人的評價當然很高,說他不僅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指征服北漢),而且之前就協助趙匡胤奠定了大宋的基業。完全是一位繼往開來,承前啟後的超級皇帝。
到了元朝,也就是《宋史·太宗本紀》裏以及後來的明、清兩朝的學者們,對他就沒有什麽顧忌了。元人強調他“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這是說他對哥哥不敬;“涪陵縣公之貶死,武功王之自殺,宋後之不成喪”,這是他對弟弟、侄兒、嫂子的不仁。最後的一句還算厚道,“後世不能無議焉。”說他身後會有些議論。
的確,這些事情一直都在千年間口碑流傳,對他聲討斥責。但是,這都是他的私德,與軍國大事方面的成敗無關。與之相對比的是李世民親手幹掉自己的哥哥、弟弟,又貶死了自己的太子,無論哪一點都比他做得狠,但一點都不影響千古一帝的名望。
明、清兩代人所著重的就是這個。因為無論怎樣解釋、掩飾,趙光義從他哥哥手裏接過來的江山,都是一座欣欣向榮,統一將成,社會穩定的大好局面。而到他死時,扔給下一代的卻是一個破爛攤子。遼國人欺負到頭頂上來了,西夏人再不是臣子,連自己國內都有了四川大起義的反叛,這一切,都是他親手造成的!
可是這些也不足以說明這個人。
他太覆雜了,但是也極其簡單。一句話,是他的追求害苦了他,更害苦了他的國家。他全心全意地去做著他沒法勝任的事,而且每次的運氣都差到了極點。
無論是兩次北伐契丹,還是遠征西夏,他都只差了那麽一口氣。可以說如果他堅持住了,那麽輝煌的、無與倫比的勝利就會屬於他。他就會如願成為那個神聖無比、壓倒所有前人的完美帝王。
但為什麽每一次他都那麽倒黴呢?
可是卻又無法否認,他又是那麽的幸運。比如說,如果他沒有和他哥哥趙匡胤生在一個娘的肚子裏,他還會是他嗎?帝王,將令他遙不可及!
這就是所有問題的終結點。他本不是個命中註定的帝王,卻有著那麽崇高的理想。這時就不要說他的“功績”了。後人們一致認定,從唐朝中期開始,中國的政治就開始畸形,由太監們掌權,皇帝任由他們隨便生殺廢立。到了五代,武將們又把太監殺了個幹幹凈凈,從此黃袍加身的戲一次次上演,總也玩不膩。直到趙匡胤,才開始把政治拉回到正軌,由懂行的文官來執行。
而真正做到了“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人卻是趙光義。可以說,以後百餘年間北宋的繁華昌盛、和平安定的根本就是由他來奠定的。可是要註意,這樣的“功績”會讓趙光義感覺非常悲哀。這完全是他不得已才這麽做的!
如果他北伐成功,他就會當之無愧地成為軍隊的靈魂,作為最高的、唯一的主宰,他完全可以像他哥哥那樣去平衡文武官員之間的關系,決不讓一方壓倒另一方。但是誰讓他敗了,為了安全,他只能選擇現在這樣的局面。
就是這樣的無奈,宋朝的無奈就從他開始。時光倒流,風雪黃昏萬歲殿,這裏是一切的開始也是最終的結束,恍惚間,那個曾經血肉至親的身影再度出現,遠遠地在宮門之外等著他。
一句似乎無關痛癢的問話——光義,你快樂嗎?
終生追求,用盡手段,現在滿足嗎?
回答只是一絲難解的微笑——我來過,我奮鬥過,如此而已……
五十九年的歲月,二十二年的風霜,經過便是經過!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當日禮畢。
再至二十七日,皇太子具鹵簿,參拜太廟五室,常服乘馬出東華門,升輅。至此,原皇三子趙恒終於名正言順地成了大宋帝國的正式皇儲接班人。
可是在皇宮的深處,另有一些人,他們冷冷地看著這些過場,看著原趙元侃現趙恒不停地脫衣服換衣服,來來回回走進走出,覺得這一點意義都沒有。
古來太子何其多,曾有幾人到皇座?一切還要看到時候能不能及時趕上那列疾馳而過,從不等客的火車……
開封城裏的宋朝百姓們為百年難得一見的珍稀物種歡呼,可在西北,李繼遷的黨項腦子裏卻想出了和千餘年前諸葛孔明一樣的生存辦法。
大宋好比當年巨大的魏國,黨項最多只能是偏處一隅的西蜀。那麽想一下當時諸葛孔明的進攻宣言吧,對這時的李繼遷是多麽的適用——“伐魏亦亡,不伐魏亦亡,何如伐之?”
何況宋朝亡西夏之心不死,趙光義無論怎樣都不放過李繼遷。那就伐之!
李繼遷在趙恒舉行皇太子冊立大典的同一月份,九月,率領著黨項騎兵再次進攻宋朝。在當年的史書記載裏,西北方面的清遠軍上報宋廷,說李繼遷入侵,已經被擊敗並逃走。
很強,但很無恥。這是假的,只要稍微掃一眼半年之後的宋史,就會發現這是個一絲不掛的謊言。因為那時再說到西北形勢時,一下子就提到了西北戰略第一要地靈州已經被圍攻了近多半年!
多麽無情的事實,李繼遷再次公開反宋,直接又奔向了當地最大的要害,還是靈州,不拿下來誓不罷休。但是宋朝君臣當時的反應是,我們什麽都不知道,還要更要緊的事要做。
太宗陛下拿出了一只新制的琴,向親近的大臣們展示。只見這只琴的形式開終古之先河,絕對的前所未見。它不再是七弦古琴,而是九弦琴。陛下向臣子們解說道,九弦依次分列為——君、臣、文、武、禮、樂、正、民、心。
眾臣舞蹈拜頌,不勝欣喜。
再之後,陛下召見了參知政事張洎(回想一下李煜),命這位才高識博的江南才子把京城內外八十餘間的坊名重新改撰,開封城由此分定布列,具有了大國首都的制度;然後再派峰州團練使上官正(守住劍門關的老兄)、右諫議大夫雷有終(被趙匡胤打掉大門牙的雷德驤的兒子)一起擔任西川招安使,配合益州張詠的工作,把十全大太監王繼恩換回來。
這些都做完了之後,時間已經到了這一年的年底,趙光義忽然間對自己身邊的侍臣說——朕為皇帝,治國的業績不在我的哥哥之下(無慚於前代),要超過周世宗柴榮(過於周世宗時)。
這是為什麽呢?他突然給自己的人生下了評語。並且在新年之始,宋至道二年,公元九九六年的正月間,他親自到太廟中拜祭祖宗先靈,並合祭天地於圜丘,大赦天下,加恩於中外文武百官。
緊跟著他又開始疼愛起其餘的兒子們,依次加封為——越王趙元份為杭州大都督、兼領越州;吳王趙元傑為揚州大都督、兼領壽州;徐國公趙元偓為洪州都督、鎮南軍節度使;涇國公趙元偁為鄂州都督、武清軍節度使。
愛心大爆發,所有的兒子們都共享無私的父愛,可惜裏面有兩個稍微深層次點的內幕。
第一,加封皇太子以外的其他皇子,並且給他們以實權。這是歷代以來非常經典的牽制皇太子,分太子權柄的招數。趙恒小同學從此要小心小心再小心了。
第二,這是內幕中的內幕,趙光義的私人醫生團體裏又有了新成員,名叫潘閬。這人風流倜儻,大有詩名,生長於秀麗天成、人傑地靈的杭州,號逍遙子,一邊行吟遨游天下,一邊賣藥普濟蒼生,過著現實版的神仙日子。至於他為什麽能來到太宗陛下身邊,是由於那位剛剛回到開封,馬上就再顯忠心的大太監王繼恩。
王繼恩剛回來就又立新功,潘閬的確醫術非凡,趙光義的箭傷開始好轉。請註意,這裏要著重聲明一點,不管王繼恩以後做了什麽,他在趙光義生前時絕對百分百的忠誠。就這樣,時間到了這一年的四月,西北的真相終於大白於天下。
《宋史》中記載趙光義命令白守榮護送四十萬石糧草去靈州,結果李繼遷親自率軍在浦洛河打了個埋伏,白守榮全軍崩潰,四十萬石糧草都落入了李繼遷的手裏。
截止到這裏,回顧最近這次宋、西夏之間的結怨過程,完全是趙光義沒事找事。他先破壞了有利於宋朝的和平形勢,逼著李繼遷造反,然後又聽之任之,眼睜睜地看著西北重鎮靈州被黨項人日夜圍攻卻不聞不問。一切都愚蠢無聊到沒法解釋。
但這只是從表面上看。真實情況是宋朝內部關於靈州救不救,怎樣救,已經討論了很長時間。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李繼遷的實力已經大大地超出了宋朝君臣的預先估計。
這次圍攻靈州,李繼遷的人馬超過了一萬!
這再不是以前王侁以幾千騎兵就能打跑的黨項人土豪型武裝了,宋朝已經錯失了幹掉他的最佳時機,那就是上一次李繼隆出重兵進攻西夏的時候。那時李繼遷為什麽不應戰,扔下老巢銀州就逃跑?
那根本就不是怕了宋朝的大軍,而是因為他剛剛吞下了堂兄李繼捧的實力,還沒來得及消化,他不敢拿這樣半生不熟的軍隊去孤註一擲。可這時經過兩年多的時間了,李繼捧也被宋朝人抓回到開封,西夏已經是李繼遷一個人的天下,他搖身一變,已經恢覆到了當年定難五州之主的真實身份。
要打他,就要作出與一個國家開戰的準備。
這就是為什麽要先送那麽多的糧草過去的原因,要先讓靈州能再挺一段時間,宋朝發兵得需要準備。但是誰能想到李繼遷竟然能一邊繼續圍困靈州,一邊都有餘力圍城打援了。形勢危急緊迫,真的刻不容緩了,就在糧草丟失的當月,趙光義下令命侍衛司馬軍都指揮使李繼隆為環、慶等十州都部署,殿前司都虞侯範廷召為副都部署,以當年潘美掃平南漢的滅國級軍力(同樣是十州之力),立即出兵攻打西夏,討伐李繼遷!
十州之力,分五路進兵。
主將李繼隆自環州、範廷召自延州、王超自夏州、丁罕自慶州、張守恩自麟州。目的地在開戰前已經確定——定難五州中的烏、白池。
要註意,上面的這些數字和名稱,裏面包含的信息量極其龐大,並且這次戰爭的決勝點都已經先期出現。首先,要想一下,宋朝為什麽又要分兵前進。
上次北伐契丹時分兵是三路,實際上是四路;再往前數,最著名的漢武帝伐匈奴時,衛青與霍去病、李廣等人也都是分兵而進;甚至再往後看,到了明清兩代時,明末清初決定漢滿興衰的薩爾滸之戰,明朝是分兵四路;到了康熙征葛爾丹、乾隆征大小金川,也都是分兵進擊。這都是因為什麽?
不要看結果,因為上面的戰例裏有勝也有敗,歷史證明分兵絕對帶不來必勝,也絕不意味著必敗。那麽這樣做,就只有一個原因——怎樣抓魚。
出兵塞外,茫茫天地就像是無邊無際的大海,拿著一把魚叉去一次只攻擊一個目標好,還是分散開,合圍進擊,像一只漁網那樣鋪天蓋地的成功率高?
何況漢人的人數就是占優,就是有做漁網的本錢,那麽幹嗎不用?所以趙光義還是選擇了分兵。
再來,就是要看一下烏、白池。
這是個重要得不能再重要的信息了。與早期的西夏人打仗,最讓漢人憤怒的不是黨項人的戰鬥力,而是他們的戰馬。李繼遷飄忽不定,四處流動,在千百年前就做到了“敵來我退,敵退我進……”等等的經典游擊戰略要點。一句話,不是打不過,而是抓不著。
但這次不一樣了,宋朝的準備工作空前優秀,他們居然事先就探定了李繼遷的老巢所在,就在烏、白池這個點上,只要到達,就一定能找到敵人!
剩下的就是戰鬥了……那根本就沒有半點懸念,因為這次宋軍出動的人數極其龐大。史書上記載,總軍力不明,但是光主將李繼隆一路的先鋒部隊,就有三萬人!
再加上西夏方面宋朝原有的駐軍,這是什麽樣的實力?一切的跡象都表明,李繼遷在劫難逃,就算他變成了一只黨項種沙漠牌的蚊子,宋朝派過去的大炮都能滿天開火,把他轟下來。
九月份,宋朝的大軍沖出邊界,殺進黨項境內。最開始時,各路人馬的一切行動和行軍方向都嚴格遵守戰場紀律,和皇帝臨行時配給的方略、陣圖嚴絲合縫。但是,問題突然出現在主將李繼隆的身上。
李繼隆這是第二次征戰西夏了,老馬識途,他發現了一個問題——路線不對。
如果按著皇帝、他妹夫趙光義指示的路線圖,他得先路過靈州,然後才能殺奔烏、白池。那樣的話就要走一個多月,並且路上缺水。這是最致命的,搞不好他龐大的軍團就會不戰自亂。這時他的先鋒官,原銀、夏州鈐轄盧斌給他出了個主意。
這位久駐黨項的先鋒建議,不經過靈州,從他們的出發點環州開始,走直線,十天之內就能突然出現在烏、白池。
李繼隆的腦子裏靈光閃動,經靈州,不外乎就是順路為靈州解圍。可是突然打擊烏、白池,更是圍魏救趙,讓李繼遷不得不回救老巢,靈州之圍不戰自解!
主意越想越妙,他派自己的弟弟李繼和火速趕回開封,面見皇帝,把改道的事上報。趙光義一聽就急了,他搞不懂為什麽總有人不聽他的,居然連李繼隆也這樣!他在便殿裏召見李繼和,只說了一句話:“汝兄如此,必敗吾事矣!”
他馬上親筆給李繼隆寫信,命令他必須聽令按原計劃行事。並且派引進使周瑩黸去做監軍,必要的話強令李繼隆服從。可是晚了,當周監軍趕到時,兵貴神速,李將軍已經出征,繞過靈州走捷徑已成事實……願望是好的,見識是高的,如果成功了,那麽李將軍的威名必將遠播西域,威震當時。
但是,歷史上的記載非常郁悶,他走了十多天,結果是——“不見敵,引軍還。”
這是怎麽回事?!這可能嗎?敵人就在烏、白池,走到就領獎,絕對沒有錯。而且後面發生的事也證明了宋朝先期的情報百分百的準確,那麽他怎麽會“不見敵”?
其實說穿了就一句話,他迷路了。如此簡單而已,在沙漠戈壁之中,想貪便宜走捷徑,結果適得其反……並且更要命的是,他不僅自己白逛了一圈就回家,當時還和丁罕合兵,一起這麽玩的。
宋軍的主力大軍就這樣無功而返。
可這也比另一路的張守恩強。西京作坊使、錦州刺史張守恩是名門之後,他的父親就是宋初名將張令鐸。他從麟州出發,嚴格按照路線圖前進,結果他遇到敵人了。但是這個敗類居然無恥到突然間選擇失明,我什麽都沒看見,我們回家吧……就這樣,他帶著人馬平安無事、全須全尾地就回來了!
只剩下了王超與範廷召兩路。
這兩人合兵一處,所走的路線是最艱苦、最漫長的一條。“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他們來到了無定河。
無定河在現在的陜西省北部,是黃河從青藏高原的崇山深谷中激流而出後,支流中最著名的一條大河。看數字,它全長近五百公裏,水流量極為充沛。但是在當年王超等人率軍過境時,它竟然是幹涸的。
宋軍是一邊挖井一邊行軍,硬生生地從戈壁荒原中掙紮到了鐵門關。就在這裏,宋軍遠征西夏的第一戰終於打響。
宋軍中一位年僅十七歲的少年站了出來,他是王超的兒子王德用。為父親做先鋒,他率萬人沖過黨項第一道防線,擄掠牲畜數以萬計,隨即殺進最先確定的目標——烏、白池。
這時他終於發現,最初的情報是多麽的準確,他面對的真是黨項之王李繼遷!
千裏奔襲,終於找到了李繼遷,但是同時也得面對黨項人全族的精銳。這時宋朝全軍的主帥範廷召和王超的反應是“不敢進”。
突然間的膽怯,這和之前的頑強前進,強突防線的表現轉變太快。但是情有可原,宋軍五路合圍,只有他們到達,他們的軍力到底是多少,史書中沒有記載,但是下面的一個事實卻能推論出來,他們的實力遠遠不如光前鋒部隊就有三萬人的李繼隆部。
王德用請戰,這位年尚未及弱冠時的少年是主帥的兒子,可他領到的精兵只有五千人!這就是那時的真相。只以這區區五千人,王德用與李繼遷鏖戰三日,大小共數十戰,連戰連捷,最後宋軍全軍壓上,李繼遷終於被擊潰,率殘部逃離老巢。
這是一次慘勝,宋軍雖然勝了,戰績是陣斬五千餘敵,生擒兩千餘人,抓獲黨項部落的酋長未慕軍主、吃啰指揮使等二十七人,馬兩千餘匹,兵器鎧甲過萬數,但是自身的傷亡,還有連日的行軍、激戰,已經是徹底的傷疲之軍,而且身在客境,實在沒法再去追擊。
退兵,宋軍幾乎是剛剛擊敗李繼遷,就從烏、白池開始撤退。但是退兵的過程中才真的是兇險萬狀,幽靈一樣的黨項騎兵在西夏荒原出沒不定,只要宋軍稍微露出散亂不支的跡象,他們就會隨時再殺過來,勝負生死之間根本還都沒有確定。
這時王德用請父親和範廷召先行,他率軍獨自殿後,嚴令——敢亂行者斬!宋軍全軍整肅,隊伍嚴整,就在離原夏州五十裏的地方,黨項人真的出現了,一直尾隨在他們的背後,但是始終不敢挑戰。眼睜睜地看著宋朝人越走越遠。
西夏之戰就這樣結束了,宋朝這一次真正的得到了勝利,但是勝利的程度還遠遠不夠,這一點李繼遷清楚,宋朝的皇帝趙光義更明白,對於西夏他下定了決心一定要就此掃平,絕不給李繼遷再死灰覆燃的機會!
轉過年來,趙光義任命侍衛司馬步軍都虞侯傅潛為延州路都部署,以防禦契丹;任命殿前司都虞侯王昭遠為靈州路都部署,繼續向李繼遷進攻,攻擊不斷,時刻搜索,務必要斬草除根。
戰況激烈,不到一個月,王昭遠就在靈州行營上報,再次擊敗李繼遷,但是李繼遷仍然逃脫了。這時候時間到了宋至道三年,公元九九七年的二月間,趙光義五十九歲了,糾纏了他近十八年的箭傷終於不可控制,史書記載,他病情惡化,生平第一次在便殿決事。
他下令靈州前線停戰。之所以這樣做,無外乎兩個原因。一,兵家乃不祥之物,趙光義要以休戰來邀上蒼之幸,懇請賜福再延長他的生命;二,以他對戰爭的關註程度,這次由王昭遠征討李繼遷,他一定還是賜陣圖,定計劃,全程遙控戰局,這時他再也支撐不住了,只有放棄。
之後的一個月的時間裏,《宋史》中再也沒有任何政治、軍事、人事變動的記載。很明顯,帝國最重大的事情就是皇帝的健康。但是舉傾國之力,也無法延緩一個人生命的流逝。
三月二十八日,趙光義終於病倒,徹底無法料理國事。第二天,最後的時刻終於來到,他死在了皇宮內的——萬歲殿。
萬歲殿,居然還是萬歲殿!時光輪回二十二年前,就在那個風雪交集的夜裏,他匆匆走進了這個神秘的世界,去面對著哥哥的屍體,這時居然也要從這裏離開!
二十二年了,他留下了太多的印跡,在正統的史書上,人們可以看到歷朝歷代人士給他的蓋棺評定。宋人的評價當然很高,說他不僅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指征服北漢),而且之前就協助趙匡胤奠定了大宋的基業。完全是一位繼往開來,承前啟後的超級皇帝。
到了元朝,也就是《宋史·太宗本紀》裏以及後來的明、清兩朝的學者們,對他就沒有什麽顧忌了。元人強調他“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這是說他對哥哥不敬;“涪陵縣公之貶死,武功王之自殺,宋後之不成喪”,這是他對弟弟、侄兒、嫂子的不仁。最後的一句還算厚道,“後世不能無議焉。”說他身後會有些議論。
的確,這些事情一直都在千年間口碑流傳,對他聲討斥責。但是,這都是他的私德,與軍國大事方面的成敗無關。與之相對比的是李世民親手幹掉自己的哥哥、弟弟,又貶死了自己的太子,無論哪一點都比他做得狠,但一點都不影響千古一帝的名望。
明、清兩代人所著重的就是這個。因為無論怎樣解釋、掩飾,趙光義從他哥哥手裏接過來的江山,都是一座欣欣向榮,統一將成,社會穩定的大好局面。而到他死時,扔給下一代的卻是一個破爛攤子。遼國人欺負到頭頂上來了,西夏人再不是臣子,連自己國內都有了四川大起義的反叛,這一切,都是他親手造成的!
可是這些也不足以說明這個人。
他太覆雜了,但是也極其簡單。一句話,是他的追求害苦了他,更害苦了他的國家。他全心全意地去做著他沒法勝任的事,而且每次的運氣都差到了極點。
無論是兩次北伐契丹,還是遠征西夏,他都只差了那麽一口氣。可以說如果他堅持住了,那麽輝煌的、無與倫比的勝利就會屬於他。他就會如願成為那個神聖無比、壓倒所有前人的完美帝王。
但為什麽每一次他都那麽倒黴呢?
可是卻又無法否認,他又是那麽的幸運。比如說,如果他沒有和他哥哥趙匡胤生在一個娘的肚子裏,他還會是他嗎?帝王,將令他遙不可及!
這就是所有問題的終結點。他本不是個命中註定的帝王,卻有著那麽崇高的理想。這時就不要說他的“功績”了。後人們一致認定,從唐朝中期開始,中國的政治就開始畸形,由太監們掌權,皇帝任由他們隨便生殺廢立。到了五代,武將們又把太監殺了個幹幹凈凈,從此黃袍加身的戲一次次上演,總也玩不膩。直到趙匡胤,才開始把政治拉回到正軌,由懂行的文官來執行。
而真正做到了“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人卻是趙光義。可以說,以後百餘年間北宋的繁華昌盛、和平安定的根本就是由他來奠定的。可是要註意,這樣的“功績”會讓趙光義感覺非常悲哀。這完全是他不得已才這麽做的!
如果他北伐成功,他就會當之無愧地成為軍隊的靈魂,作為最高的、唯一的主宰,他完全可以像他哥哥那樣去平衡文武官員之間的關系,決不讓一方壓倒另一方。但是誰讓他敗了,為了安全,他只能選擇現在這樣的局面。
就是這樣的無奈,宋朝的無奈就從他開始。時光倒流,風雪黃昏萬歲殿,這裏是一切的開始也是最終的結束,恍惚間,那個曾經血肉至親的身影再度出現,遠遠地在宮門之外等著他。
一句似乎無關痛癢的問話——光義,你快樂嗎?
終生追求,用盡手段,現在滿足嗎?
回答只是一絲難解的微笑——我來過,我奮鬥過,如此而已……
五十九年的歲月,二十二年的風霜,經過便是經過!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